2011:文化产业走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口号,对文化领域意义重大,也助推文化产业走上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路。
——政策奠定支柱地位 投融资渠道全面敞开
2011年,中央从政策层面赋予了文化产业以历史性定位。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明确目标到2016年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要完成规划目标,每年需增长0.4个百分点,压力不可小觑。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财政、金融、保险各方面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纷纷出台,引来政策面的“大释放”。用文化部官员的话,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好时候”。
财政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国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投入约25亿元;与此同时,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也相继出台,出版业、电影、动漫等子行业都成为税收优惠的对象;金融方面,3月,文化部联合保监会公布了首批11个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试点险种,至此,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形成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全面合作。商务部则表示,将不断集成创新财税、金融、外汇通关等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对外投资。
政策的集体“给力”带来的首要效果是资金面的快速增长。除了各大银行文化产业贷款快速增长之外,其余投融资渠道也逐步放开。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文化产业VC/PE投资案例已有36起,投资金额高达76亿元,而2010年全年投资金额仅13亿元。
在文化产业企业上市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投资价值不断凸显。据投中集团统计,截止到2011年11月我国已有7家文化产业企业IPO,融资规模达到5年来最高值113.53亿元。
子行业方面,12月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降低从事电影摄制等业务的市场准入门槛。专家表示,文化产业发展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领域“不够开放”,而电影行业“投资无门槛”将形成实质性利好,其他领域的投资可能也将逐步降低门槛。
总体来看,2011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的多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扶持手段,表现出定位清晰、方式创新,以及呈现体制化、系统化的特点,即不再以单一的扶持手段为主,而是以构建全面的服务体系为重点,通过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搭建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推动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交所发展曲折之年
为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关键一环知识产权认证、抵押、交易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以后,各地成立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可谓“遍地开花”。而2011年更是文交所市场的“曲折之年”,值得单独回顾。
年初因为“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两幅作品的估值问题,社会上众说纷纭。对于文化艺术品份额化这一全新的交易模式,更是在社会上激起了艺术品股票争论的轩然大波。
在一次次的规则制定、完善与修改中,文交所逐渐抬高门槛,入门必须有100万元以上资产,很大程度上使文交所成为小众市场。
即使有国务院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以天津模式为代表的文交所仍然面临空前的挑战,创新的合法性问题、艺术品能否分割、退市及评估等,都成为悬而未决的话题。
尽管政策层面没有明确的表态,文交所这一模式在全国如同雨后春笋板拔地而起,各地陆续成立数十家文交所,呈现遍地开花的格局。
作为文交所制度的创立者,天津文交所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融化的路子,为濒于灭绝的各种传统手工艺提供金融支持,目前,苏绣、湘绣、唐卡等艺术品纷纷登陆天津文交所。
从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天津文交所增加了一条艺术品面向市场的渠道,由于关注度高,对于艺术品本身就是一次提升知名度的机会,从苏绣绣娘的反映来看,由于市场对刺绣的价值较以往有更大的认可,因此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也较以往有所提高。
不过,遍地开花给文交所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同质化竞争抹杀了金融创新取得的成绩。国务院清理整顿交易所的文件下发之后,文交所再一次走在了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需“发力”明确
回顾2011年,除了“文交所”的发展模式出现争论之外,我国文化产业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凸显了一些问题。
首先,相对于中国经济顺差,文化领域的贸易逆差反映了中国文化出口的乏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中国要真正地成为世界大国,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只有将承载着中国思想和观念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才能形成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可喜的是,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1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9%。
其次,文化产业园区在2011年也呈现出异常红火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所有园区、试验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收入总额已超过900亿元。但在繁荣背后,依然存在定位不清,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导致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地方政策对接不理想;普惠性扶持政策不利于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等。甚至,一些房地产商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借机“圈钱”、“圈地”,变相发展商业地产。
再次,当前文化贸易企业依然面临困境:第一,缺乏资金支持。由于无形资产比较多,实物资产比较少,依然存在贷款难。第二,出口退税低,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有限。近年来,文化产品的出口退税逐步降低,比如书报刊从17%降到13%,现在又降到了11%。第三,审批程序复杂。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审批程序较繁琐,在国外演出档期紧,文化产品交期明确的情况下,繁琐程序影响对外文化演出和交流。第四,部门的规章和相关政策衔接配套还不够,省级以下的地方性的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定与完善。第五,文化产业监管的分类标准、指标体系、文化资产的评估办法也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上一篇:高档白酒再提价 业外资本勿轻入
下一篇:移动终端的灰色商机
更多"2011:文化产业走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