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阻力”与“魅力”
记者在陕西多家文化改制企业采访了解到,陕西省虽已全面完成中央规定的省、市、县三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要真正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需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等方面下工夫。
放弃“等、靠、要”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改制进展来看,陕西一些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续工作还不到位,尤其是市县一级,一些改制企业虽已挂牌成立,但在清产核资、人员安置、社保衔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改制企业尽管已完成了“身份”转变,但思维模式仍停留在原来的“事业”体制内,“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不了解市场、不懂得经营管理。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认为,转企改制挂牌后,内部改革刚刚开始。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建立面向市场的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努力提高运营效率,尽快使企业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刘斌说,陕西省市县三级国有文化企业要用两年时间全面建立“产权明晰、债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全新市场主体。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悦认为,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下一步面临一个巩固和提升改革成果的问题,改制单位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明确产业定位、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要减少管理层次,不能把企业办成机关。
推进文化繁荣与发展,还需要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王长寿认为,现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分布在文化、文物、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部门,没有完全打破区域部门的界线,缺乏资源整合力度,难以形成合力。同样,陕西各级文化企业管理涉及组织、宣传、国资、财政等多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模式不利于文化企业的发展。
“输血”与“造血”
记者采访发现,陕西刚完成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多数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较少,还没有形成规模及竞争优势。专家及文化产业从业者认为,在发展之初,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创新投入方式和基金资助制度,以“输血”的方式扶持文化企业逐步实现“造血”功能尤为重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相关课题组调研后认为,在担保、评估等中介服务体系不发达情况下,弱小的文化企业在争取银行信贷支持过程中往往遇到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加上陕西缺乏有一定规模和经营机制灵活的法人金融机构,在针对文化产业特点主动开展融资产品创新方面明显不足。
西安曲江新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李元认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完整的体系支持,还需要建立信用和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应针对陕西文化企业的特点,在政策扶持中对历史文化园区、文化演艺园区、艺术园区、红色旅游等重大项目出台特殊政策,力求形成像“特区”一样的政策凹地,通过聚集各类资源要素,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业内人士认为,转企改制后,文化企业必然要做为主体在市场的汪洋大海里扬帆启航,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一方面,应建立稳定的文化投入增长机制,使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每年有明显增长。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化文化投融资体系。比如,可以通过基金会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面向各种性质文化企业的政府购买制度;可以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在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信贷等方面,给予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等。
突破瓶颈
缺少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人才,成为现阶段制约陕西改制文化企业走向市场的主要“短板”。
目前,陕西省宣传文化人才资源总量28万人,特别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只有3000人,满足不了陕西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记者采访了解到,陕西的文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大批优秀影视人才“北飘”“南下”,影视创作人才面临中生代断层。另一方面,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短缺,编剧、指挥、作曲等专业后备力量不足,一些传统民间艺术无人传承、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另外,省会城市人才多,基层专业技术水平过硬、学历高的人才流失现象较普遍。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示范单位之一。2009年,由易俗社与三意社、秦腔一团、五一剧团合并成立。其中“百年剧社”易俗社在改制后,为寻求市场突破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们为高端消费群体打造了秦腔精品,不料自今年4月正式演出以来持续亏损。公司市场部部长张武宏分析说,易俗社剧场现有的20多名演员中,除了两名获过“梅花奖”的演员,多数是没有什么名气的年轻演员。他说:“舞台是‘角儿’的艺术,仅靠自身现有班底,观众不买帐,很难赢得‘满堂彩’,而从其它院团邀请名角成本太高。”
陕西省委政研室一份调研报告提出,要解决人才“短板”,必须充分利用省内与省外、国内与国外、体制内与体制外、事业与产业资源;在人才的培养、选用、引进、激励等方面,力求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在人才培养上,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在人才选用上,由单靠“相马”向借重“赛马”转变;在人才引进上,由“刚性”向“柔性”转变;在人才激励上,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总之,要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大干事业的主观能动性。
更多"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阻力”与“魅力”"...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