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振成本上升 中国鞋业遭遇外迁冲击
鞋是中国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在今年3月欧盟正式取消针对中国皮鞋的高额反倾销税后,不少中国鞋企曾一度心怀憧憬,梦想着欧洲市场能够再度红火起来。
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期待中的市场热潮似乎并没有出现。正在举行的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传来的市场信息显示,全球对华鞋类产品的需求并没有明显增长,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订单正在随着产能的转移,向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拉美转移。
鞋更像是一个缩影——尽管没有出现所谓的“大潮”,但以鞋、纺织品、箱包等为代表的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遭遇外迁冲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企业认为,未来十年更像是留给这些产业的“窗口期”,或者被大浪淘沙,或者迎难而上、保持中高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必须做出的抉择。
世贸组织新裁定难以刺激需求提振
本届广交会是在世贸组织裁定欧盟对中国鞋产业实施反倾销举措违反世贸规则的背景下进入鞋类产品交易的。然而,常年饱受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困扰的中国鞋类企业并没有感受到太多鼓舞。
“企业为了应对这种贸易壁垒,在产品结构上做出了艰难的调整。现在虽然不再征收反倾销税了,但是企业要想重新调回原来的产品结构,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浙江东艺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婉意说,“几年折腾下来,市场变化太大了。”
黄婉意表示,欧盟几年前开始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时,对企业影响很大,因为当时受影响的鞋占了企业全部出口鞋的60%左右。但是,现在该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0%以下,“这些出口量主要由其他国家和地区弥补上了”。
欧债危机更是加剧了市场复苏的巨大难度。山东威海金猴集团鞋业有限公司进出口公司副经理刘涛说,欧盟市场占该公司销售量的近30%,但从近半年和本届广交会情况看,“来的还都是老客户,订单和去年相比没有什么起色”。
一些企业则认为,欧盟之所以最终放弃反倾销,并不全是因为世贸组织的裁定,更主要的,是不断上涨的成本已经大大消除了中国普通皮鞋产品的竞争优势。刘涛说,今年以来表面上看鞋出口依然红火,“但主要是靠价格上涨实现的,量没有增加。而这种提价也不是进口商主动提价,而是国内各种成本因素上涨推动的。比如猪皮价格今年就一直居高不下,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成本。”
在鞋的背后,是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增长整体价增量难增的客观现实。海关总署10月中旬发布的前三季度贸易数据显示,扣除价格因素,我国纺织服装、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出口数量增长只有2.8%、3.2%和0.6%。
“市场放宽了,量却难以上去,原因就在于国际竞争对手多了,强了。”纺织服装出口大户、江苏汇鸿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蒋金华说。
低端产能外迁态势不容忽视
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鞋产业就像是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徙动态的一个信号灯——中国鞋年出口量超过80亿双,相当于为全世界人均生产了一双多鞋,其中相当部分产量是由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外资代工企业完成的,而这些企业一直是全球产业转移的“急先锋”。
“2008年前后,一些代工企业确实出现了转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欧盟反倾销裁决等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大型代工企业的外迁、转移,主要是因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到了这些资本的全球市场布局和盈利能力。”中国输欧盟皮鞋反倾销联盟秘书长郭炜文说。
浙江台州喜得宝鞋业有限公司商务总监罗春元说,与近几年成本不断上涨不同的是,该企业的鞋在欧美终端市场上的价格并没有变化,这也意味着生产商和贸易商一直在压缩利润空间,这并非长久之计。
“我们是本土企业,外迁不是第一考虑,但是那些跨国企业和外资代工厂就不同了,他们逐利动力更强、更习惯不断全球转移产能的生产模式,外迁自然会成为他们优先考虑的选择。”罗春元说。
耐克就是一个例证——为控制人力成本,耐克在近30年的时间里,就不断搬迁自己的主要生产基地。2010年,中国的制造商一直是耐克最大的合作伙伴,但在2010年之后,这一“宝座”被越南鞋厂夺走,而其中相当部分产能就是由转移到当地生产的原珠三角台资企业完成的。
“从目前情况看,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代工厂更喜欢选择外迁而不是内迁。这和产业形态有很大关系。鞋、纺织品等产品体积大、单位价值低,全球产业布局要求工厂尽量靠近沿海地区,方便利用海运。因此我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产业中的中低端产能仍会保持向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迁移的趋势。”纺织服装出口大户、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说。
让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给好友:更多"需求不振成本上升 中国鞋业遭遇外迁冲击"...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